2015年10月19日 星期一

[空手道] 關於型的種種

在東亞一帶的武術都存在著套路
各種武術的套路皆有不同的內涵

在日本,套路的稱呼叫做型
傳統空手道內各流派都有這樣的東西
型是各流派的傳承
就像說到詠春,就有傳小念頭、尋橋跟標指三個套路
說到洪拳,就有傳工字伏虎、鐵線拳跟虎鶴雙形等套路
說道剛柔流,就是有三戰...等等
除非山寨,傳承這些型的道場就代表該流派的分支
因此型對於流派而言是很重要的東西
它代表著先人的傳承
但是「型」就只是這麼一個文化傳承的東西嗎?
沖繩的大師說:「型是做為武術技能的集大成(武術としての技能の集大成)
但不管是台灣或是日本本土,都有人說型沒辦法實際應用
這是...?


這邊以沖繩剛柔流的所見所聞去回答這個問題
對沖繩剛柔流而言
型主要分「基本型」(或稱閉手型)跟「開手型」
前者是鍛鍊用,代表就是「三戰」
其為鍛鍊剛柔流所需的精神、呼吸法跟應該有的氣力(全身の筋骨を一体化させる統一体作り)
後者則是技術的應用,從「擊碎第一」開始,到最後面的「一百零八」皆屬這範疇

有外過人曾經問藏元先生說開手型與閉手型的差別
藏元先生是回說:「閉手型會一直緊繃身體(特別指丹田的部分),而開手型則會視情況去做」 

此類技術應用的型有所謂分解
通俗講就是各個動作代表的技巧運用解析
以碎破為例,就約有六個分解
每個動作分解有分三個等級:基本分解、傳統分解與進階分解

基本分解

所謂的基本分解是對於練習型時,各個動作的初淺解釋
意即針對型表面的動作做初步的動作意義解說
譬如以「碎破」前面的45度角移動後的四股立裏拳打而言
型的表面意義是手被抓住後、利用腳步的移動製造出手與手之間的空間
進而輕鬆掙脫對方的手後用裏拳打反制
但現實之中有可能會配合得這麼好,讓人還有這麼多的時間做這些反制?
必須說這基礎分解是技術的概念
我認為這動作最重要的概念就是製造手與手之間的空間

傳統分解

傳統分解就比較偏向實際遇到手被抓住的真正反應
如果是專看網路影片來學型的Youtube流絕對不會注意到裡面的一個動作(或說根本很難注意到)
在這個動作中,移動後在變成四股立前,除了雙手往反方向轉外,還有一個很巧妙的手腕由外往內的凹的動作
在傳統分解上就單單只是利用這個動作,單手掙脫後就變成反擒拿、直接反擊

進階分解

而進階分解則是型動作的概念完全理解後
透過靠基(推手)的訓練、嘗試出屬於自己的應用方法
因此每個人可能會在同樣一個型的動作,得出完全不同的應用方式
以碎破最後一個動作而言,前屈立前進轉身貓足立右手背刀
同樣的動作在道場裡我就看到先生們做出五種不同的應用
東恩納先生會說:「型是無限的」,就是指這樣的事情


因此就我所見所聞,型的確如同先生們說的那樣
裡面是有技術
另外在練習時東恩納先生不時反覆提醒練習型時應該要有的概念
型的打法跟應用不一定會是完全一樣的
型的打法有時甚至會有故意製造出難以運用的樣子
這基於兩點

1. 如同鍛鍊型‧三戰一樣的原因,是要同時鍛鍊身體操作的方法
譬如征遠鎮的四股立上鉤拳這個動作
蹲四股立的原因就是為了鍛鍊身體的操作
假如在這個站姿下能充分打出夠威力的上鉤拳
則在對打的站姿下也定能夠完全發揮出它的威力

2. 為了不讓人隨便習得技術
除非先生們的口傳講解、不然這個動作的效益頂多只能算是種身體操作的鍛鍊
這算是確保傳承正統的一個手段
讓如看Youtebe便自稱XX流繼承者之人只聞其形不得其意


單練型也是不行的

型裡有的很多技術是需要一些身體基礎的強度才能應用
如很多基礎分解會用到的,五指抓手擒拿的動作
你手指不夠力絕對無法在實際運用出來
而這也是沖繩剛柔流特別強調器具的輔助運動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諸如:
  • 巻き藁(Makiwara):訓練打擊時所需的背肌強度
  • 三戰甕:訓練五指抓手擒拿的力量,以及支撐身體的腰力
  • 石槌:訓練手腕旋轉的力量....等等
  • 石鎖:練指力,通常搭配「四向戰」其中一個動作練習,增強上肢整體力量
種種練習都是在加強型中技術所需要的身體基礎能力

當然,這些古式的訓練不是要貴古賤今
現代體育科學發展之下
不一定一定就要用這些傳統的鍛鍊器具
只是這些傳統的鍛鍊器具的確有其妙用、也非一些人說的落後、毫無用處
譬如:巻き藁(Makiwara)
巻き藁跟沙包類的玩意我都打過一段時間
但這兩個玩意可以說根本就是針對不同的地方做強化
沙包主要是用來熟練自身於格鬥狀態下的連續攻擊
巻き藁在一些流派裡被單一化成為訓練拳頭強度的工具
但在這裡我看到跟實際練下來的感受是
這個訓練的目的是在強化正拳承受擊打反作用力的背肌力量
讓拳頭變硬反而不是目的

我是認為有機會可以接觸這類傳統器具訓練就接觸練看看
若沒機會也不用強求就是
針對不足去找加強的方式訓練就好


每個型的訓練也有分等級

這邊因為程度不夠
所以東恩納先生也只有約略跟我講過幾次
在初階段練型時可以放慢打
目的在於將型的動作確實做好
之後就是用盡全身的力量將速度跟力氣打出
此乃等級一

等力氣跟速度都能在型中收放自如後就再次打慢
但同時要保持力量積蓄在每個慢動作之中
此乃等級二

至於再更進階的就沒提到
目前我也只停留在等級一的階段就是


精神層面的訓練

不可否認打型的確也是一個訓練精神的方式
東恩納先生說,他在練「一百零八」就是要打一百零八次
這大概會耗他5個小時
這與其說這是在純熟度
倒不如說是在訓練自己的精神強度
有種漫畫「獵人」說的那種制約與誓約的感覺
這也是我目前完全無法望其項背的主要原因


結論

型不只是動作的表面分解而已
更是技術概念的組成與自我技術聯想的發端
型動作的抽象除了賦予正確練習者技術的聯想之外
還有另外一點用途,就是要確保傳承的正統性

要知道當初可是門外不出、不輕易傳人武術的年代
「型」的抽象化創作也包含此一想法
不跟你講動作的概念,就算被偷看走知道怎麼打、無法應用也是枉然
這豈是現在Youtube流的山寨人士能輕易光看影片研究就能學來教人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