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0日 星期五

[空手道] 國際松濤館.金澤先生的來訪 (20151022~20151023)

其實到了月初最讓我興奮的就是看到道場行事曆寫上「金澤先生來訪 3~4名」。

說到金澤先生,不就只能是那個金澤弘和先生了嗎!?雖然沒練過松濤館,但金澤先生的大名應該是有練空手道的人都知道的吧?前陣子網路還流傳出他去世的消息,第一時間聽到簡直莫名其妙。

20151022(四)


不過等到20151022(四)當天才發現,此金澤先生非彼金澤先生,而是金澤先生的次男.大藏先生。說實話當下有些失望,畢竟期待已久想要同時跟東恩納先生與金澤先生一起合照,不過也只能收拾心情、做每天最重要的練習。

在練習時候,大藏先生有一點讓我非常佩服的,就是他很專注地去修改他在松濤館的技術,很快的就融入剛柔流的技術練習中。這是我在這四個月中,來來回回看到這麼多他流派的人,唯一能這麼快在練習中就自己察覺到技法差異,並立即修正的人。

舉個例子,以中段横外受け而言,松濤館的人都會想辦法移動肩膀去晃動手肘做擋的動作,但在剛柔流完全不會這樣去做,基本上是完全面對正面、肩膀位置不變的情況下,手肘畫半圓、最後往下壓做完受け的動作。當天第一次練習的國際松濤館先生們,也只有大藏先生注意到此差異,有立即更改跟我們一樣的動作,著實不簡單。

後續訓練結果就跟之前的經驗大同小異,就不再敘述。

20151023(五)


隔天,東恩納先生請我們兩邊互相演武型,讓大家見識見識兩邊的差異。

大藏先生們選擇「平安?段」跟「拔塞大」,而我們則是「撃砕第一」、「四向戦」跟「十三手」。

現場看松濤館的先生們演武確認到:他們前進的速度實在很快,特別是前屈立ち的移動,我想IOGKF的先生們也很難跟上那個速度。但在這兩天的型分解練習上也確認到,我們的近距離技術也不是松濤館能匹敵的。

我在想或許就是因為型所表達的內容不同,才造成如此差異的吧?

單看松濤館型的演武,大開大合的動作跟腳步移動,內容就不是想表達近距離的攻防。迅速的前屈立ち移動應該就是想要一口氣從中遠距離突入後一招定勝負,大動作的踢法應該也是如此概念。

而剛柔流型的特徵,除少部分動作會做大範圍的移動外,基本上站立法都不站太寬或太長,加之除「一百零八手」之外,全部的踢都是不超過中段的金的踢以及關節踢,以及東恩納先生強調再強調的「Muchimi」,兩者型所展現出來的攻防特色差異非常明顯,應該就是這種關係,導致兩邊各有相對擅長動作的主因。

不過很遺憾,因為輩分的差距跟時間上的關係,無法當面直接問大藏先生關於松濤館型的看法,他們對於其中的技術分解看法是怎樣也都無從得知,內心對這次金澤先生們的來訪深感可惜。


---
20250912(五)重新編排文章內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