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15(一)~20160217(三)
從20160214(日)比賽完後,再次見到俄羅斯的Bogdan先生來本部道場。不同的是,前幾次看到他是來參加國際合宿跟帶弟子審查,這次似乎就是個人來練習。因此從20160215(一)~20160217(三)間的練習,東恩納先生就專注在檢視Bogdan先生的型,而其他人跟著持續上禮拜型練到飽的模式。
個人對剛柔流開手型的難易度分析
就我個人而言,剛柔流的開手型從「撃砕第一」、「撃砕第二」、「砕破」、「制引戦」、「四向戦」到「三十六手」之間,難度都還好,不談力道只談動作是不是正確,能正確打個60~70%是不會太難,困難點通常就都一個,突破了就簡單很多。但往後從「十八手」、「久留頓破」、「十三手」到「一百零八手」,每個型就都有個多個困難點,以「十八手」而言,困難點對我而言就有四個,是個真的很難學習的型。
而因為我真正平常能練的也只有到「三十六手」,對於型練到飽的練習而言,其實都還不會很累或是很挫折,但像先生他們就不是,這三天全都是練「十三手」或「一百零八手」這種難度頗高的型,特別是「一百零八手」還是占大多數時間,他們練一次我可以打三次「四向戦」,長度就差很多。
這裡面的動作要求也有差異,特別是「一百零八手」最強調的就是那個Muchimi,沒有練「三戦」到一個等級的人完全無法體現出那種緩慢均勻的力道,這是競技選手無法體會的東西。看到比賽時,選手也大多將這段改成打快,這樣真的能說他是演武剛柔流的型?
東恩納先生的教誨
另外是之前自己整理筆記時,在看東恩納先生以前演武型的影片,我可以很肯定地說東恩納先生當時也沒有演武得很「正確」。網路上流傳的影片都是Level 1的Full Power、Full speed練法,雖說是低階者練習的版本,但在動作細節卻跟他說的「正確」產生差異,估計是緊張導致的吧。
儘管知道「正確」的動作,但練習上或是實際演武給人看終究是免不了出現落差,就算是東恩納先生這樣的大師也無法避免,其他人就更不用說了。也是因為這個關係,外國人的先生們才會固定來沖繩給東恩納先生檢視動作的正確性。
東恩納先生常對弟子們說:「剛柔流的型對剛柔流而言,就是最重要的寶物」。如果無法正確的了解動作該怎麼做,擅自改變裡面的動作,內涵就會不見,因此他也常說:「我不能改型裡面的動作」。這想法是我們跟玩競技的人最大的差異吧,對於身為這個流派應該維護跟尊重的東西,態度竟然是隨便、能贏就好,上場要用什麼流派的型都沒差,我對這些人能理解多少型的技術抱持懷疑的態度。
20160218(四)
到了20160218(四)就沒有型練到飽,取而代之的是久違的補助運動跟型分解練習。
補助運動沒啥好提、就一直都那樣,型分解則因為跟Bogdan先生練習,再次見識到一些型裡面的應用分解。與蔵元先生或上原先生的霸道力氣不同,Bogdan先生更柔,對於手接手的關節技應用更為熟捻,往往我還沒體會過來就已經被他整個鎖住,任由他轉我的頭、折我的手,毫無動彈的可能性。原本想要請Bogdan先生多示範幾次讓我學起來,但被東恩納先生制止,東恩納先生約略表示:「這不是型分解練習的用意,就算這樣下去模仿練了也很難變成自己的東西」,因此作罷。
而這之後也體驗了第一次正式練受身,在之前台灣真的沒練過,也沒有主動去學,反而是來了這邊第一次練到。
就這樣往返受身了半小時,自己往地面拍去的感覺真的頗不錯,我也很疑惑地問了上原先生我們之前為啥都不練這個。上原先生淡淡的回說:「因為最近人太少,以前都是固定會練」。太操了嗎?我們道場?先不說人數,我們當地人的學生平常都只有3~6人,想到20160214(日)的比賽一堆小林流系的道場,光女生的數量就比我們多,真的頗羨慕阿,其他道場。
---
20250912(五)重新編排文章內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