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7日 星期日

[空手道] 對於WKF競技空手的疑問

在跟Mauri先輩或是Michal聊天時,我發現我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對現今WKF的競技空手有所疑問。

何謂空手道?


這不是否定參與那些比賽的選手實力,只是那些人真的是在打空手道嗎?以我自己的認知,空手最開始用更白話點說就是沖繩當地武術的一個統稱,就像我們說中國功夫或是國術是一樣的意義,這裡面包含很多不同的流派,就算是發展到了日本本土,其核心訓練模式也是透過練型,以及在分解的練習時去理解如何使用型的動作,最終反覆推敲出屬於自己的技術。

這樣的系統、這樣的一套傳承,跟其背後的精神,如:松濤館的「空手無先手」,這樣系統的武術才是空手道吧?

WKF競技空手產生的現象/亂象


先看WKF的型比賽產生了什麼現象,或稱亂象,這不管是現在的日本或是在台灣都能看到:在型比賽中,為了製造很威的效果,而去做跟型涵義本身完全無關的動作

我自己實際就有看過隸屬於台灣剛柔會二段的女生,特別去練轉身拍帶子的動作,企圖在比賽打「十八手」這套型的時候能拍出很響亮、很威風的聲音。但問她那個型動作是在做什麼,卻是一問三不知,空有其表而無其靈魂,類似的事情也一樣在發生在日本本土的選手。以下一樣取自中國百度空手吧的文:(百度空手吧)【翻譯】關於世界型冠軍不願意讓你知道的下三濫小技巧,雖說我不認為宇佐美選手她不會不理解那些動作的含意,但有必要去做這些才能拿冠軍嗎?

我知道比賽就是要為了要贏,但為了贏而改掉型的動作,漸漸的也不去理解那些動作的意義,這樣不管怎麼看都哪裡怪怪的吧?

台灣還有一個很特別的現象,就是松濤館的練習人口異常的多,可以說在台灣提到空手道幾乎就等於是在說松濤館,因此在型比賽中,絕大多數的裁判對其他流派的東西根本可以等於說不知道。個人曾經就看過型比賽的影片,明明該位選手剛柔流的型「三十六手」後半完全打錯,卻也能獲勝的莫名其妙結果,這可真的讓人無法恭維。

而WKF的組手為了追求不受傷、追求更多的人參與而體育化,出發點雖好,但每當我看到比賽中的那些攻擊動作,除了正拳外,又有什麼東西是跟原本空手道是扯上關係的?更別說為了取勝而特別去練收手這個動作,說是為了殘心,可劍道的殘心可是將劍尖持續擺在對手面前,防止對手無法在無效攻擊後偷襲得手。同樣的,我打出去的手不拉回來、繼續擺在對手面前,不是更能保護自己不被對手偷襲,更來得有殘心的意義在嗎?那我到底幹嘛要拉手?空手道是沒有短距離的攻擊就是?另外為了贏得比賽而發揮的演技,更別說那個只能在比賽中出現的拐踢,其內涵也不就跟「我只要贏得比賽就好」的心理是一樣的?對於這樣的組手比賽,沒有產生疑問才是奇怪的吧?

而原本一體兩面、既是文化傳承也是技術精華的型,就這樣硬生生被切開、成為兩個完全不相干的比賽,這到底是什麼空手道?根本就完全是另外一種東西吧?

補充:極真空手的案例


就算是很強調組手對打的極真,他們一樣會要求型。只是他們也遇到類似的問題,過於強調練習他們那種全接觸規則的組手對打,導致越來越不探究那些型動作背後的意義,型僅僅變成一種基本動作的練習實在有點可惜。

這裡面有些人乾脆捨棄原本極真空手的型,發展出自己的實戰型,如:芦原会館,或是從芦原会館獨立出來的円心会館。他們的型強調透過移動到對手的死角,進行對手無法抵抗的攻擊。

芦原会館的「初心型1」

也有些人是回頭追尋源頭,來去練沖縄剛柔流, 如:極真会館的七戸康博先生,或是極真清武會的西田幸夫先生。

也有些乾脆不練型、直接捨棄空手道的名義,直接轉型不同規則的格鬥技團體,如:根本可以說是在練打架的大道塾空道 。


---
20250906(六)重新編排文章內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