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7日 星期日

[空手道] 逐漸習慣的練習 & 鼻炎 (20150719~20150831)

漸漸適應的練習內容


從第三回國際Seminar結束後,大概有快兩個禮拜道場的時間,除了我以外沒什麼其他外國人,也在這段時間內差不多適應了這裡的練習強度。

熱身、基本練完後,就是一個小時以上的型練習,要不然就是一個小時以上的補助運動。如此反覆練到了20150727(一)這天,終於又有外國人過來了。而一直到八月底為止,幾乎每個禮拜都有不同的外國人來拜訪做短期練習,裡面不乏松濤館流、糸東流、不同組織的剛柔流與IOGKF分部的人,共同點就是,全都是歐洲人。

大概是為了配合短期來本部練習的外國人,我也查覺到先生會依造來的人的身分流派,來調整練習的內容。

譬如20150727(一)這天來的Aleksandr Grib先生,一個標準的戰鬥民族俄羅斯人,他本身除了是IOGKF的4段者,聽說也有對打比賽奪冠的經歷,體力好、力氣大且動作快,型分解的時候手指專往急所按,修正了我「制引戦」沒注意到的細節動作。

他在的時候,練習內容就會異常激烈,這一天也是如此,一些挑戰菜單的東西就會被拿出來,印象中最特別的就是小手互敲、伏地挺身,跟移動的加強練習。

一般來說,中國南方拳法都有一種叫打小手(小手鍛え)的訓練,簡單說就是兩人互相將前腕內外互敲互撞的訓練,這在台灣我就定期有練。

圖片摘自影片「武道LIVE」,其中一種常見的「小手鍛え」

這種的進階就是身體互撞,這個之前是看過但沒跟人真的互練過。影片看起來沒怎樣,但實際跟有段者的互撞感覺是,多撞幾下絕對就要腦震盪。

圖片來源同上,「小手鍛え」的進階,身體互撞

其他像是,伏地挺身的強化訓練版:伏地挺身後做一下後,用四肢的指頭發力彈起來做前後左右的移動。

或是移動的加強,目前大概最苦手的就是左右快速移動後的90度原地位移,之後再快速轉回來做跟上述動作相反方向的動作。

如果來得人是他流派的人士,如:松濤館流、糸東流的,就會變成是多接觸補助運動,如:石槌、三戰甕之類的,對大部分沒接觸過這些訓練的人,這些玩意就夠他們受的了。

如果來得不是像Aleksandr先生這種IOGKF高段者,或是其他會派的剛柔流人士,就會讓他們多接觸靠基(推手)與型的分解。個人其實最喜歡這類人來這裡練習,型分解是我最想練的東西,這東西除了一定需要先生特別指導外,也需要有人願意跟你一起練。通常只有在這類人來練習時,先生才會將型分解的練習比例大幅加重,不然平常大多數還是在做補助運動跟型練習。

讓人頭痛的鼻炎


這段時間最可惜的,是來得人雖然多,卻大多只來個兩三天見學,因此很少能像跟Mauri先輩一樣深入認識。

這段時間內真正交到的外國人朋友只有一個,IOGKF初段的斯洛伐克人Michal。也算是真的跟他有緣份,他在來沖繩之前竟然有先去台灣的長庚大學醫學院實習一個月,加上他英文很好溝通無障礙的關係,8月初有整整一個禮拜早上我當偽地陪帶他出去觀光那霸市、晚上則跟他在道場練習。不過這樣無間斷的外出,完全沒有辦法獲得適度的休息,加之那時氣候轉變明顯,在沒有做好防寒的情況下,等Michal一回國我就大病了一場。

整整快一個月都深受鼻炎的困擾,8月中有兩個禮拜幾乎都是抱著幾乎無法呼吸、頭痛的要命的身體去道場練習,這也是為什麼這個部落格會有一段時間沒有更新的原因。現在回過頭看,自己都不太敢相信竟然能這樣堅持下去到痊癒。

其他值得記憶的一刻


20150720(一) 東恩納先生的問題


帶著鼻塞頭痛的身體去練習,中間被東恩納先生用日文問說:「你應該會待滿一年吧?會去打工嗎?」,我只能苦笑地用日文回說:「是!我會加油」。

20150729(三) 31歲的寬龍君

道場中途休息時。

東恩納先生:「吳君(Go Kun)現在幾歲阿?」
我:「31歲!」
東恩納先生:「耶!?看不出來耶,以為才2X歲而已」
我:「謝謝先生」
東恩納先生,指著旁邊的國三生寬龍君:「那你可以跟他練靠基推手,他也31歲了」
我:「....😂」

20150803(一) 練到死為止都不能停


再次體會到什麼叫做「練到死為止都不能停的」練習,明天早上起來還有力氣嗎?

原本練了兩小時,以為要結束了,東恩納先生突然來了一句:「三段、四段的練『十三手』,初段、二段的練『制引戦』,段以下的練『撃砕第一』,吳君(Go Kun)你去練『制引戦』,不能停的練到死為止」,最後就這樣沒有停的多練了一小時。

20150820(四) 初次練「三戦」


值得紀念的一晚,第一次在東恩納道場練習剛柔流之本「三戦」!除了給知念先輩拍打試味外,同時也給東恩納先生拍過,先生的試味像閃電一樣打下,初時還沒感覺,過了一秒之後才感覺到痛,然後整個背部的肌肉都緊縮住。

來自知念先輩的禮物


---
20251006(一)重新編排文章內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