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來最近參加的外部活動都是以兵器為主,這也是因為我們本部道場不教兵器的關係,不教兵器是起源於東恩納寬量(1853~1915)先生時代,寬量先生主張現在的時代已經不需要手拿利器、因此不教兵器,此後這種傳統一脈相傳到現在的東恩納盛男先生,儘管他們不反對學兵器、自己也多少會一些,但就是不會在道場裡面教,因此我也只能向外尋找。
神道流古典劍術 文化講座 - 宣傳海報 |
我最初跟武術相關的經驗可回溯到大一(2002年)的劍道,不過練才一年就受傷,之後休養到大三我都不能練,在看到別人能練自己卻不能練、心生彆扭而放棄,不過事後我很是後悔,也認為這是我人生的一個重大屈辱。這個屈辱的悔恨後來影響到我空手道的練習,事實上我在2013年又因為練習不慎而受了一個大傷,導致我有一年半都不能練、甚至是快走都不行,但因為不想重蹈覆轍放棄產生的悔恨,最終還是戰勝了傷痛重新練習,甚至成為影響我決定去沖繩拜師的原因之一,真的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回過頭來說兵器的部分,扣掉劍道的經驗,我真正最早接觸的兵器還是日本劍術,那是在傷好後的2014年11月,當時我已經開始為2015年6月去沖繩開始做準備,在出發前去看各個不同流派的東西,就去參加高無寶良先生的日本古流劍術「二天一流・新陰流」講習會。
是次內容,高無先生帶我們一夥人講解並練習新陰流(疋田派)的形:三学之「覧行」、「松風」、「花車」與二天一流「二刀の形・中段」,雖然我之後並沒有入門,但也讓我對日本劍術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這次有時間跟機會體驗日本劍術學習研究會(簡稱:日劍研)舉辦的神道流古典劍術 文化講座,當然覺得是該好好把握機會。
高無寶良先生的新陰流演武,第一段三学的右邊演武者
會與日劍研有聯繫是因為我的資深學員.徐哲仁的關係,他以前大學、研究所時期練武的友人後來有部分都在該會的緣故,甚至因為這個關係,他們在去年藏元先生來台的合同練習上都有派人參與,這次就算不是為了增廣見聞看看神道流的樣貌,也該為了還上次的人情去捧場才是。
活動是辦在台大體育館,我搭捷運轉公車回到這熟悉的地方,活動這次的標題是寫文化講座,意思是前半段是講什麼是神道流、它的歷史緣由,與平常技法練習的方式與內容。
日本劍術的練習核心也是型(Kata),但這與空手道的型是兩種不同的練習方式,空手道的型本質上是一人自主練習的模式,裡面都是高度抽象的動作組合,雖然一樣可以直接拿來對拆著練,卻會很彆手彆腳、充滿著不合理。日本劍術的型則很像是空手道的約束組手(Kumite),只是這個約束組手不會是一本就結束,而是很多本組合去做, 一動克一動、不斷關聯做下去。我自己的觀察是練日本劍術的人通常對於距離的掌握都非常好,這是因為他們的型就在做這種約束組手,手拿著利器、一不小心就會出事的狀況下,神經不得不整個繃緊,久而久之就練出出色的距離感。
在日劍研.古晏宗會長的說明下,他們的型總數有180多個,包含大宗的日本太刀,與少數的棒與薙刀。在後半段的練習體驗上共分三組,我們這組練習一個基本的太刀防禦,與棒的基礎揮打動作。
太刀對薙刀 |
因為人數有30人,在時間、器材有限的的狀況下,每個人能下場體驗的機會在一開始我就預判其實會很少,因此我從開始就只在關注古會長等人的腳步動作會怎麼動。手的部分是絕對沒辦法在一小時之內有辦法摸到皮毛的,光是看到古會長示範舉刀揮上段我就知道這可以先省略不關注了,但腳步還有機會從中挖掘一些可能性,且重要性其實也不亞於上肢。
我與哲仁練習神道流的棒術 |
話說沖繩空手一些流派,古早的如首里士族同時會練九州薩摩.示現流,近期也有如首里少林流的比嘉正先生,他就曾在YT頻道上說過他有從日本劍術學習的經驗上,獲取一些腳步跟身體運用的方式到他的流派裡去。
總結心得,與高無先生的講習記憶差異很大,我原以為腳步會有一個差距在,很意外這天神道流展示的腳步動作與我們並沒有太多不同,最多不同的就是我們幾乎沒有蹲的動作,但練日本劍術的幾乎都會有這樣的動作。
以我的觀點來看,神道流有一些剛柔流「貓足立ち」的變形,與我們的差異只在於持刀導致的重心不同,往後腳放的重心移到了雙腳中間。而運足方式雖有不同,但只是想法改一下,以練習棒的基礎揮打動作來說,腳步的動作乍看之下很複雜,但也沒到做不出來,該動作比較讓我不熟悉的還是手的部分。最讓我意外的,還在古會長示範動作時,讓我看到我們剛柔流「十三手」才出現的「十三立ち」,這應該會是我之後開始練習「十三手」時的研究重點。
扣掉歷史、技術方面,我也對日劍研以文化講座的形式進行招生感到新鮮,像我們自己,不管是本部還是台灣支部來說,以往的體驗、研習都還是讓參與者從頭到尾都用身體感受的方式進行,這似乎就讓很多對自己沒有自信的初學者不敢參加。這次有讓我感受到無武術經驗的人比預期的還多,應該有占三分之一的人數,或許我們之後也該用這樣的形式去辦體驗會才是。
最後的大合照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