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3日 星期四

[空手道] 剛柔流 型.四向戦 (Shisochin)

根據我們大家長.東恩納先生的說法,「四向戦」一樣是由流祖長順先生之師.東恩納寬量先生從中國帶回的9個型之一,為現今剛柔流第5個開手型,也是到黑帶初段審查的重點。

這個型的出處是有許多不同說法的,最主要的他流說法是拿在1867年琉球尚泰王冊封的祝宴上,記錄了新垣(世璋)通事親雲上演武了一個型「ちしやうきん(Chishiyaukin)」,因為這個紀錄很多他流的人就拿來說這或許就是指「四向戦」。

無獨有偶的,像是小林流究道館、糸東流有的「ソーチン(壮鎮, Sochin)」,因為發音很接近,也同樣被拿來比較,但這明顯技法的構成有很大的出入,以前問本部道場的藏元先生關於「ソーチン(Sochin)」與「四向戦」的關係,他是直接回說沒有關係,叫我不要亂湊關係。

『空手道大観』一書裡,摩文仁賢和先生演武「ソーチン(Sochin)」的開始動作
『空手道大観』一書裡,摩文仁賢和先生演武「ソーチン(Sochin)」的開始動作

而在1918年師範學校舉行的武術研究會曾邀請本部御殿手的本部朝勇先生當來賓參加討論,當時記錄了他演武型「シヨーチン(Shiyochin)」。1934年,糸満盛信氏在其著作的『唐手術の研究』中寫到「本部氏ソーチン(Sochin)」、「新垣氏ソーチン(Sochin)」,當時的人推測這個本部氏是指本部朝勇、新垣氏是指新垣世璋,因此也有人繼續推測說「ちしやうきん(Chishiyaukin)」、「ソーチン(Sochin)」與「四向戦」是不是就是同一個型?

在往後推進到1935年,由糸東流流祖.摩文仁賢和先生與仲宗根源和合著的的『攻防自在護身拳法 空手道入門』裡面,將東恩納寬量先生的型裡面,寫了一個「ソーチン(Sochin)」,並且說與新垣派(新垣世璋)有區別。而仲宗根源和又在1938年寫的『空手道大』裡面,寫到摩文仁繼承了新垣派的「ソーチン(Sochin)」。由於這樣的經緯,也有人說「ちしやうきん(Chishiyaukin)」、「シヨーチン(Shiyochin)」、「ソーチン(Sochin)」與「四向戦」是同系統的型,因為近代發音或紀錄而有了區別,也在過程之中將技法與型的構成做了改變。

『沖縄空手「型」を探る』
此文歷史部分的參考書籍『沖縄空手「型」を探る』

以上的這些歷史的推測、疑問,是直接拿『沖縄空手「型」を探る』的內文翻譯而來的,我個人是覺得以上這些型的關聯說法都是無稽之談,是沒有任何佐證的瞎猜瞎忙之說。因為現實之中,光是還存在的小林流究道館、糸東流所傳的「ソーチン(Sochin)」,就與剛柔流的「四向戦」整個不一樣,根本沒啥好比較,特別是之後還有一個「十三(手)(Seisan)」這樣特別的例子在。這個在多個流派都有出現名字的型,沒有人會說這些不同內容的「十三(手)(Seisan)」是同一個東西,頂多猜測或許以前是同一個東西罷了。回過頭來看「四向戦」,我不懂為什麼會有人一直持續推測這些型是不是同個東西,根本失傳的東西再怎樣推測,得出來的終究只會是幻想。

總之,這個型跟「制引戦」一樣的理由,在二戰結束前的日本本土有另外一個稱呼,叫做「士壮鎮」或是「四向鎮」,不過這個別名明顯比較少人知道就是。

這個型最大的特徵,就是充滿著大量的非握拳、開手動作,如:貫手突き、掌底突き、背手掌打ち、引き受け等,與獨具一格、明顯在做肘部關節技技法的動作

「四向戦」裡的肘部關節技技法
「四向戦」裡的肘部關節技技法,也是東恩納空手道場裡面最初練習的關節技

這個型最開始的動作與其他剛柔流的型相比是非常特別的,在平行立ち的狀態下做出諸手中段開手横外受け的架式,接著拉其中一手到腋下後再迅速地打出貫手、擺回原本的中段架式,這動作被說是保留了剛柔流基本型「三戦」原本的樣子。

『沖縄剛柔流空手道‧I』一書裡,「四向戦」最初動作的展示
『沖縄剛柔流空手道‧I』一書裡,「四向戦」最初動作的展示

東恩納先生是說,剛柔流的「三戦」原本是開手的架式,也就是以貫手的動作去打出突き。會有改變是因為當初寬量先生在與糸洲安恒先生競爭誰能到學校教拳所致,學校方認為寬量先生的東西太多殺傷性的動作(指貫手),而糸洲先生的「平安」型比較安全、也更符合體育用途,最終決定選擇糸洲先生去學校教拳,此舉造成寬量先生的失意,遂將很多動作都改掉、隱藏住原本的用法,其中最為知名的就是將「三戦」的貫手改成拳頭。以此而看,「四向戦」應該是少數沒有動到的型,顯得很難能可貴。


這個型我認為是比之前的「砕破」與「制引戦」簡單許多的,這指得不是單純動作好做而已,也是它是相對好理解怎麼去使用裡面技法的型,我認為所有剛柔流型裡面,只有它的基本分解內容是已經接近實際用法的。

此型的手部抽象技法相對少、站立法也沒有前面複雜,手的部分只有:
  • 諸手中段(開掌)横外受け > 貫手突き
  • 諸手下段払い(與「制引戦」的版本略有差異)
  • (右)中段裏掛け受け + (左)下段開手払い > 中段關節技
  • (右)後ろ肘当て + (左)上段後ろ突き
  • (右)掌底突き + (左)下段掌底払い
  • (右)引き受け > (左)揚げ肘当て
  • (左)押さえ受け + (右) 揚げ肘当て
  • 諸手裏掛け受け > 諸手揚げ肘当て
  • (右)中段裏掛け受け/背手掌打ち + (左)下段開手払い

可以注意到上面列出的手部動作列表,絕大多數就是將反覆出現的動作去左右手混合搭配,,另外是完全沒有正拳,著重在各種實用的開手的打擊技法,而站立法就是最基本的三種站姿所組成:
  • 平行立ち
  • 前屈立ち
  • 貓足立ち

如果只看靜態的動作照片會無法了解這個型的深奧,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連動才是其精華,它的重點在於學習如何使用各種不同角度的轉身、身體移動,去搭配不同的手部動作變化來轉為實際的應用。根據東恩納先生的說法,流祖.長順先生正是因為此型的實用性而把「四向戦」列為他自己最喜愛的型,我也深有同感,因此在此型的練習上耗費比其他型還多的時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