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聽到網路上有人在說到底空手道的KATA是要怎麼寫
這其實牽扯到很多定義的問題
我直接先破題,在沖繩,KATA就是寫作『型』
至於理由為何,有興致的就讀下面的內容吧
有點長,也是之前抽空翻譯的內容
以TOGKF本部道場為例,KATA就是寫作『型』
著者: 昭平流(上地流系) 高宮城繁先生(1935~2014)
出處: 沖縄空手古武道事典(P209~222)
1. 空手的KATA是『型』? 還是『形』?
空手的KATA與柔道、劍道等,從攻防、緩急、強弱的觀點來看,不論是形或是質是有非常大的不同的。空手的KATA(型)是將複數的技巧原理化、將動作群以一定的形式規範後系統化的產物,而柔道跟劍道的KATA(形)則是一個技巧是一個KATA的形式所存在。舉例而言,剛柔流的最高型「一百零八手」俗說是有108個技巧羅織於其中,上地流系的昭平流的最高型「龍虎」則是有70多個攻防技巧在裡面。
柔道的"背負い投げ"、"大外刈り"、"內股"與其他技巧都是一個KATA(形)的形式所存在。空手的"正拳突き"、"手刀打ち"、"足先蹴り"等技法去構成一個KATA(型)的樣貌,但將它們拆開來個別看,就既不是型也不是形。換言之,空手的個別之技法集大成就是『型』,柔道與劍道個別的技法則是一個一個不同的『形』。這也是為什麼空手與柔道、劍道對於KATA的形質不同的原因。
(此段後面略,有點累贅的敘述)
2. 有『型』的武術 空手
(1)現代武道與形
空手以武術來說的話,它的神髓就是『型』了,將『型』抽離出來空手就不再是空手。空手的『型』以一言說之,就是一種武技的集合體、蓄積的裝置,也可以說是空手的一種修練方式。沖繩空手就是一個有『型』的武術,若不能理解這個『型』的概念就無法成立的武術。從武術提倡轉變為武道開始,日本本土的武道,其武道性的表現不是『型』,而是『形』這樣的文字來表現的。沖繩空手在傳到日本本土也因此有人主張應該要仿效日本本土的意識,將沖繩空手界傳統使用的KATA文字從『型』改為『形』。『型』與『形』的文字理解,其主張背景就是在這樣的狀況下產生的。從這方面去理解,可以說,『型』是鑄型、型紙這樣去想,而『形』是一種形狀或形態的概念把握的表現手法。前者是固定的東西,後者更像是一種會動的玩意去理解。
『型』以鑄型這樣的字義去看的話,有點像是石膏與屋瓦的裁切,製成紅瓦的制定規範那樣的內容。對比之下,『形』這個文字是從『型』裡面個別提煉出來"KATACHI(形狀)"、如同身體的使用法,或是像舞蹈那樣的,有著各種不同的規定好的動作形狀。因此,用身體運動基本或規範這樣的概念去看,KATA用『形』去寫是能理解的。
在現在運動化的日本武道,KATA已經不是武術理念或是傳統性的『型』所展現的意思了。倒不如說,技法的基本形狀要能具體的給大眾理解才是重點。舉例來說,柔道的八個『形』裡面,在練習或大會上表演的技法大多還是「投的形」跟「固的形」。「投的形」的話,諸如:手技、腰技、足技、真捨身技等這些技巧的總稱。再往這些技巧的下面分類的話,手技還有"浮き落とし"、"背負い投げ"、"肩車"等技巧。腰技還有"浮腰"、"払腰"、"釣込腰"等技巧。這些KATA都是有實際可以示範的形狀。
柔道 投之形
劍道 形
所以說,柔道的『形』是技巧的"KATACHI(形狀)",同時也是被確立的技巧,也就是說被定型化過的東西。可以說,禁手(被禁止的技巧)是不被包含在這些被限定的技巧的"KATACHI(形狀)"之中的。這樣的提示也就是說明了「形」與「技」的具體關係,在這樣的層面定義上,「形」可以說就是「技」,也就是說「投的形」跟「固的形」是不會被誤解的。對於柔道來說,『形』既是具象化的概念,也是技術群的總稱,而對於其他武道、劍道或合氣道,對『形』的解釋也是同樣。
(2)空手與型
空手的『型』是怎樣呢? 空手的『型』都有獨特的名稱。首里手系的有「內步進」、「拔塞」、「公相君」等,那霸手系有「十三手」、「三戰」、「一百零八手」等。這些名稱都有各自的空手道流派去繼承保存之。各個名稱的型都有那個型獨特的武術特性,以及符合的訓練型態在。通過這些名稱的型的身體鍛鍊,去培養出武術感覺、讓身體記住(這些蘊含的)武技,再更進一步將武術的熟練度提高的話,更可伴隨精神性的提升。
剛柔流空手 型 三十六手
講到空手的鍛鍊,在沖繩的話,傳統的練習就是指『型』的修練。一個人練習也可以、陪練的對象也不一定是必然需要的,想要確認練習的成果、或是技巧的可能性的話,再以組手(對打)去進行就好。可是與其他武道不同的是,組手(對練)只是『型』練習延長線上的一環,只想從組手(對練)就能想練好空手道的話是不可能的。空手道技巧的源頭是在『型』裡面,經由『型』的練習中才能創造、培育磨練屬於自己的空手技法。
(中略,內容與前面差不多)
話說回來,空手要與其他的武道、劍道或柔道之類的變成一個競技的體育項目,比賽規則的制定後,(特別是指)組手比賽就變得興盛起來。既然是比賽,就必定會要有決定勝敗的必要,而決定勝負的技法(決め技)之類的名稱就變得必要了。(註1)於是乎,為了判定攻防技巧,定義身體攻防的範圍,以及其名稱就這樣被決定了下來。
註1: 如像拳擊一樣,選手A用鉤拳擊中對手B的頭部,造成選手B倒地直接結束了比賽
身體攻防的目標位置,一般分為三個部位範圍,頭以上的稱為上段、頭到肚臍稱為中段、肚臍以下稱之為下段。在這裏面瞄準臉發動的"突き"就叫做"上段突き",往中段的"突き"就叫做"中段突き",往腿部的"蹴り"就叫做"下段蹴り"。與此相應的受け技也是如此去命名。
空手的攻擊技法,主要有:用「正拳」類的直線打擊,用「指」類的貫手,用「肘.膝.掌底」類的碰撞,用「手刀.背刀.裏拳」類的非直線打擊,使用「足」的踢擊為主。整體的技法命名就如前述的身體部位加上攻擊的方式去綜合,創造出來一系列的技法名稱。(註2)
註2: 原本的空手道並沒有這些技法名稱,開始有技法名稱定義的時間不明,個人推測是明治維新後才有
空手的『型』是攻防技法的集合體,從『型』中取出並整理出來技巧的"KATACHI(形狀)"的話,就能以『形』的概念去使用。舉例來說,要分類攻擊的技群的話,依照攻擊的部位可以分為「上段攻擊技法」、「中段攻擊技法」以及「下段攻擊技法」去分類。這裡若是以總稱的概念去分類「攻之形」的話,則「受之形」也將孕育而生。先前敘述柔道的『形』的概念,在這裏也就能將空手道以同樣「技」的面向去通用解釋。如此,柔道或是空手道都能以「技」群的總稱名『形』這樣的稱呼去妥當的稱呼了。只是,這樣面相的『形』,只針對具象化的「技」,對於『型』裏面一些較為抽象概念的東西就不包含在裡面了。在這樣定義上的空手道,攻擊技就是「攻之形」,防禦技就是「受之形」這樣去整理的話,各個『形』之「技」群的具體聯想就如同柔道一樣,容易得多了。
然而以同樣的想法,不管是「拔塞」或是「十三手」的『型』,以『形』的概念去想,會想到什麼樣具體的技法等級呢? 也就是說,從「拔塞」這個型的動作裏面,能立刻聯想到什麼「攻之形」或是「受之形」的個別技法嗎? 歸根究柢,在空手道的世界裏,『型』與『形』指得是不同的東西,以『型』去鑽研練習的人所習得的深度與層次是完全不同的。(後略,意思與前差不多)
對於空手的『型』,是將抽象度極高的技法隱藏起來、單看其動作是一些無法理解的技法,這只是根據『型』如何練習而顯現的性質罷了。為了不讓人誤解,柔道與劍道的『形』是定型化技巧的意思,空手道的『型』則不只包含這些定型化的技群,而是當遇到要勝負的場面時,可以臨機應變使出來、甚至創造出"未知技法"的。最後,如果將空手的『型』只以『形』的概念去理解的話,將有可能把這門武術原有的武術可能性給錯失掉,其應有的存在價值也將有可能失去。
(3)型與形
糾結在沖繩空手的KATA到底怎麼寫是有理由的,也支撐了(沖繩空手)傳統的武術觀。那就是作為武術的空手道技巧,(我們)相信可以透過『型』的鍛鍊,讓它內在化、蓄積在身體的裡面。另外,現代武道的技巧的"KATACHI(形狀)"所意味的『形』,其不管質與內容都是不一樣的,這樣的理解應該也了解了。對現在的競技武道,在競技中使用的技巧,以『形』來表示"應用技"這樣的意思,但在空手道的『型』,本來是用來連結、培育護身技法於身體內的一個記憶裝置去理解的。擁有這樣武術育成裝置機能的空手之『型』,與具體的描繪出技法的『形』,就是不同次元的概念。因此,空手的KATA,也就是《手》的武術性是只能用『型』而非『形』去寫的。
然而,技法的具象性表現的KATA以『形』去寫,而武術的抽象性則以『型』來寫。因此也可以這麼說,空手的KATA是包含『形』與『型』兩種概念的。空手原有的KATA,如「內步進」或「三戰」之類的KATA就以『型』來稱呼就有了妥當性,而以攻技與受技來總稱概念『形』的話,也能以「攻之形」與「受之形」去分類,這樣各種『形』的下位分類概念也能如同其他武道一樣,展現出攻防的具體技法。
如此可以說,空手道的技法,是在『形』之中,而這些『形』的集合體就是『型』。
(後面小節略,覺得已經跟高宮城先生的文章原題偏離了)
(4)型的分解
(5)形的分解
(6)型的練習方式
個人感想
其實第二章第三小結的結論我是不完全認同的
以東恩納先生的說法
如同高宮城先生文章中前段所敘的那樣
東恩納先生就是直接說應該要寫作『型』
因為『形』的意義在日文裏面的深度就與『型』不一樣
而就算撇開東恩納先生的想法
單以文中『形』的定義,其實比較接近定式的約束組手
更精確地講,文末的『形』應該直接寫型中作特定動作的基本分解
可此今對KATA到底是用哪個字寫的問題
都是針對如「三戰」、「內步進」這樣擁有獨特名稱的KATA
以此窺之,要將空手道的文化、武術性表現出來,還是只能以『型』寫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