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武館見學的前因後果
兩個月前我在部落格提過關於沖縄古武道的事情,當時是規劃現在的工作如果辭掉的話,會先空個至少一個月的時間,就去沖繩找間古武道的道館拜師練。
但在這次出發前往沖繩前,跟香港的友人Janet討論這次的行程,覺得可以先去她所在的平信賢系的信武館見學看看,於是到了沖繩的第一天就先去向蔵元先生請示,得到蔵元先生的認可後便約定第四天經由Janet的引薦,帶著兩名學員晚上去位於豐見城市的信武館見學。
不過計畫是如此,早上的練習還是要先撐過。
20190801(四) 練習第二天
第一堂:英國支部長.Geogre先生
各種基本動作,分各種手部動作跟只有肘的,再來是SHADOW BOXING * 2。
最後面是開手的上段孤受け、中段引き受け跟下段払い受け,跟45度的移動加這些開手的受け技練習。
第二堂:東恩納先生
「四向戦」的各種受け技加強,再來就是一直練「四向戦」。
中途上原先生調整了我前屈立ち的站姿,夾好要害,其他就沒再調過什麼。
第三堂:南非支部長.Bakkies先生
突き跟前蹴り為主,中間搭配前屈立ち的前進後退,與前後腳的轉換。再來就是上述動作相對應的組手#約束組手|約束組手練習。
第四堂:東京支部長.寺內先生
這堂開始是寺內先生他組手會用的連續攻擊:
- 左平行立開始,
- 右腳跟上變成平行立同時出左拳,
- 接著左下段前蹴り站前屈立 接右逆突き,
- 再踢出右下段前蹴り,
- 轉身換另外一邊繼續。
這連續攻擊我是覺得很不錯,很令人意外的節奏感,更令人吃驚的是寺內先生是幾乎一動就把它做完。我協調性沒有很好,練了20分鐘有,也頂多前兩動比較順,第三動的逆突き開始,動作擺得出來卻沒有像打巻藁時的力量在,更別說第四動就覺得吃力無法一拍做完,汗顏阿。
上面的動作結束之後就是地獄的開始:
- 飛び蹴り * N
- 「一百零八手」的二段飛び蹴り * N
加起來又是快20分鐘以上吧,就是一直跳、一直跳,跳到非常崩潰。特別是之前有患腳底筋膜炎的左腳爆彈感覺又隱隱復發,非常怕它待會就痛到走不了路。
最後寺內先生看時間差不多了,用僅剩的一點時間做伏地挺身。原本我1分鐘可以60下沒問題的,當下沒力只能做到40下。
Steffen升段審查
這天開始的練習就沒有大會師的第五堂,這之後排定的行程是師弟Steffen的升段審查,閒雜人等都不能入場,我們其他人就先離開。
我是直接先回住處睡覺養神,趕快讓左腳休息一下、靜待晚餐跟Janet會面。
信武館見學
前往信武館
晚上我們三個要去見學的人先與Janet一眾在國際通會合吃飯。原本有些猶豫是不是該好好讓自己的左腳休息,免得接下來出問題導致剩下的活動都無法參加,但在Janet勸說之下最後還是決定照預定行程去信武館見學。
一夥6人從國際通搭兩台計程車前往信武館,大概20分鐘左右就到達目的地。我是第一次進入豐見城市內,之前都只有去周邊的outlet以及沖縄空手会館,相比那霸市而言,荒涼許多。
![]() |
| 信武館道場樓下 |
信武館的沖縄古武道是繼承平信賢先生一派的,當初平先生建立的「琉球古武道保存振興会」就是由信武館初代館長.赤嶺栄亮先生接手。現在信武館已經是由第二代.赤嶺浩先生繼承,他們的空手道流派則是首里手系的小林流,身體操作的方式其實跟我們差距不小,這也是我所疑慮的地方,學習成本對我而言是否會太高?
進去二樓的道場,沒想到遇到我們德國的Bodo先生,他也來見學!?後來發現也有很多IOGKF的人在裡面練,只是道服也換成信武館的徽章,色帶也是。
釵的準備運動
道服換一換,由來自瑞士的Dell先生帶大家做準備運動。信武館的準備運動直接由サイ(釵、鐵尺)開始,先是兩隻釵合在一起,像是甩石槌一樣的做幾種手腕的熱身動作。
讓人意外的是,之後就蹲四股立ち的打釵的基本動作,然後每個動作都是一百下整。
- サイの中段突き
- サイの上段突き
- サイの下段突き
- サイの上段揚げ受け
- サイの中段外受け
- サイの中段内受け
- サイの下段払い受け
- ....(略,以下大概還有五六種動作正式名稱不太知道)
赤嶺館長就這樣一個一個走過去訂正動作,真的是做好做滿。雖然蹲到中間有些受不了而站起來兩三次,但之後習慣了也就沒有再站起來過。
接著加入移動的綜合動作,有四股立ち也有平行立ち,移動因為空間不夠所以就是前進三步、後退三步。我有發現這些動作就是信武館「サイの基本型」,因為來之前剛好有看過這個型的內容,所以沒有很陌生。
棒的初次練習
這樣一個小時後,稍微喝一下水,赤嶺館長就請曾經在台中住過七年、娶台灣老婆,會說中文的另外一位赤嶺桑,偕同其他兩位信武館的成員上三樓天台教我們一眾初學者練棒術。練習的內容是「棒の基本型一」,而其他信武館的門下生則留在二樓道場內練。
赤嶺桑先從基本開始,棒的握法、起手勢、中段構え、突き以及其他四種我不知道名稱的動作分別帶,過了一輪後將這些全部連在一起練。由於都是初學者,所以也幾乎只有練單邊。
必須承認,棒的練習相比前面釵的內容,真的讓我練得很辛苦。
釵的使用比較偏重本身手腕一瞬間的勁力以及手臂迴轉的離心力,這在剛柔流的石槌練習上就會練到,加上之前東恩納先生有示範簡單的用法,自己私底下練一練,到赤嶺館長看的時候我幾乎沒有被調整過動作。另外,腳到身體、再到手的連動也沒有那麼大的隔閡在,雖然力量速度明顯沒有其他門下生那麼順,但也只是練習量的差距而已。(*1)
*1 20251007補註,後來再次練習時發現,他們的釵都是小林流究道館的發力方式,握法其實完全不一樣,特別是突き,根本是拋出去。當時沒被糾正想想也是赤嶺館長認為初學者這樣就可以了吧?
結束
總之,在中間很狼狽的突然下起大雨跑回二樓躲雨外,滿滿的兩小時練習也是完畢了。雖然覺得平信賢系的古武道對我的學習成本太高,之後可能接觸不會太深,但還是覺得有很多體會跟收穫。
![]() | |
|
非常感謝Janet、瑞士的Dell先生、赤嶺桑,以及信武館的赤嶺館長讓我們見學,也終於真正結束這一整天的練習。
---
20251007(二)重新編排文章內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