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徐曉東KO雷雷的一瞬間 |
最近中國武術界發生的大事就是,20170427,雷公太極宗師.雷雷,被前MMA選手.徐曉東20秒內KO的事情。事後中國傳武當然就被戰說沒用云云的,有些格鬥技的練習者也再次推崇MMA選手練的東西,其中也包含空手道,看了以後有感而發一些事情。(影片連結)
首先,不管是沖縄空手、或是傳去日本本土的空手,根基跟中國傳武一樣,都是以套路為基礎,只是套路在空手道稱為型(Kata)而已。這些格鬥技練習者似乎完全沒有這樣的一個認知,而是單純的把全接觸空手的對打訓練當成空手道的全部就是如此。
空手道的定位與技術本質
那為啥空手道會是這樣一個以型為基礎的練習系統呢?空手道本身一開始就不是以格鬥技運動自居,而是以護身術自處,技法上有摔有打有擒拿,為了將這些東西有效傳承因此而有了型,這也是空手道流派眾多的原因。每個不同流派的型都包含該派空手道重視的技法,這些技法都是以抽象的動作表現出來,每個抽象的動作富含多種意思,譬如型「砕破」最後面的背刀打看起來是打擊技,但實際應用卻可以是幾種不同角度的鎖喉動作。
這種一個動作富含多種含意的基本常識,其實也顯露在基本動作中。東恩納道場的蔵元先生常常在帶基本動作的時候會特別拿下段払い受け出來說,之所以要從上往下的劃圓擋下去,是因為它包含了三種含意:打、格擋,與抱腿摔,把它的要義融合在一個動作才變成我們打出來的樣子。其他很多基本動作也是如此,在此不累述。
型的重要性
東恩納先生會一直重複叮嚀我們:「型很重要」,這是因為我們基本的動作、技術的要義就都在裡面,如果裡面的動作隨意更改,意義內涵就大不同了,而要熟練這些技術,除了反覆練習之外當然別無他法。
東恩納先生也常說:「型(的技法)是無限的」。儘管我們有所謂的基本分解,定義了每個動作的基本意義,但不代表這些動作就只是這些用法。如同先前所說的,型的一個動作是複數動作融合起來的,經由不同人的領悟會有不同的用法。當然,這也是空手道練習最嚴苛的地方,假如練習者不去主動思考、研究這些動作的可能性,空手道的修為就不可能高。對於我們而言,什麼叫「學會了這個型」?這絕對不是動作會打打就好,而是這裡面每個動作的基本分解、自己領悟出的應用分解,都能對不同身高體重的人無意識地用出來,這才是我們所謂的「學會了這個型」。對於只是將動作打出來就認為自己「會了這個型」的人,我們都是微笑以對。
與組手的相輔相成
但只練型,還是幾乎等於不會對打,組手(對練)最重要的,是如何取距離與瞬間的反應,單練型是無法練到這些的,要練這些就是要多跟人打、增加相關經驗。如果有人說只練型就會組手,這人就是標準在說謊,組手的另外一個意義也是在於驗證自己型中的技術是否熟練,型跟組手應該是相輔相成的,以型為基礎的武術系統,也一定會要搭配組手的練習才是。
以效率而言,單就能跟人上擂台對打,不只沖縄空手,應該說以型為基礎的練習系統,跟以打擂台的拳擊、泰拳或是MMA比較而言,我個人是認為相對沒有效率的。不過這是取捨問題,一個人的時間有限,一天就是24小時,就算是MMA好了,也是在取捨立技還是寢技的比例。將時間全花在只練立技,跟將時間花一半練寢技、一半時間練立技,很明顯的前者立技熟練度應該會更好,但後者也會有相較前者更好的寢技能力。沖縄空手將練習時間花一半在鑽研型中的技巧,這是我們的取捨,那份挖掘到屬於自己新技法的樂趣,也是格鬥技練習所沒有的。
練武的目的
回過頭來看最前面的那個新聞,實際看了影片我是覺得太極宗師他對打應該很少練。死板板的硬是想要玩接手,但對手就不想給你接,被連續的刺拳打出完全接不到手就算了,腳步也不靈光,對方可以進一公尺、你卻只能退半公尺,也不意外的就重心盡失的倒地被壓著打掛。
這新聞看完我想的不是中國傳武很爛,而是「練武的目的到底在哪?」一般人練武應該都是求能打為主吧?那要多能打?能打遍天下無敵手?能打贏樓下小混混?還是根本不求能打,只求健康養生?或是求自己打出來很帥的樣子?甚至是沾沾光只求能說得一嘴好拳?每個人心中的答案應該都是不一樣的吧?
我個人以前受過很大的傷,最開始痛到我一個禮拜都無法下床,看了很多醫生卻都說我沒事,但明明就痛到我無法走動了耶!?也一度心灰意冷以為我大概都不能再練空手甚至運動,好在之後還是尋得名醫治好,卻也付出龐大的金錢代價。至此之後也不會想說要多能打,不求受傷的能繼續練下去就佛祖保佑,也因此後來去沖繩拜東恩納先生為師,且沒有受大傷的練回來,對我個人而言是一個非常大的成就。因此這個答案也早在不知多久年前就已經轉換成,想「鑽研透剛柔流所有型中的技法」了。
當然,練了武術頻頻放話說自己很能打,但實際上對打的經驗卻少得可憐導致被打趴,最後說是自己腳滑才輸的,這還是很可悲的啦。人還是應該謙虛、務實點的去看待自己跟別人的東西才是。
---
20250918(四)重新編排文章內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