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8日 星期六

[空手道] 屋部憲通對於糸洲安恒的風格評價

屋部憲通先生對糸洲先生的風格評價


「(糸洲)翁的流派是那霸六分首里四分」

這是經歷過松村宗棍先生與糸洲安恒先生門下,身為師弟的屋部憲通先生對糸洲先生的風格評價。

其實這篇是早在我2016年年中就筆記下的內容,近期沖縄小林流.横山和正先生在去世之前出的書『瞬撃の哲理 沖縄空手の学び方』裡面又提到此一事,覺得內容可以比較完善才決定補完公開。

『瞬撃の哲理 沖縄空手の学び方』

『ナイハンチ(Naihanchi, 內步進)的變遷』重點摘要


我首次讀到屋部憲通先生的這番話,還是在2016年沖繩本部道場的時候,從本部流的一篇部落格文『ナイハンチ(Naihanchi, 內步進)的變遷』那裏來的。簡單的重點記述,該文主要透過「內步進(ナイハンチ)」的演變,透露出糸洲先生的風格轉變。

從部落格的照片可看到,跟隨過松村先生先生的屋部憲通先生與本部朝基先生,與據說是松村先生門下、安里安恒先生弟子的船越義珍先生,乃至於受屋部先生影響的遠山寬賢先生等人,「內步進」的站法都是偏向膝蓋打開的外八字立或單純的平行立,且手掌都是往正面迎去的「背手打ち」。

比對完全是由糸洲安恒先生門下開始修練的沖縄小林流開祖.知花朝信先生,站法已經變成膝蓋往內彎、腳指尖向內的內八字立,手也變成掌向上的「背刀受け」,可以清楚見識到糸洲先生在動作上的變更。

「內步進」第一動比較:

  • 松村的弟子:偏向膝蓋打開的外八字立或單純的平行立 + 正面迎去的「背手打ち」
  • 糸洲的弟子:膝蓋往內彎、腳指尖向內的內八字立 + 掌向上的「背刀受け」

文章後半段就在討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一個推測是糸洲先生除了松村先生外,還有拜另外一個那霸手的武士長濱為師,被那霸手的影響下而自己改變了「內步進」的動作,因此身為師弟的屋部先生有對糸洲先生有「那覇六分首里四分」這樣的評價。

而在本部朝基先生的『私の唐手術』一書中,也有提到糸洲先生的師傅.松村先生對他改變「內步進」的站姿做出批評:

糸洲的亀小型(內步進)在實際的站立場合下是極度危險且很容易就被弄倒的(糸洲の亀小型では、実際立ち合う場合には、すこぶる危険で、すぐ倒されてしまう)

關於「內步進」為什麼會改變其實就技術上本部流的人並沒有說,我認為他也不知道,或起碼不敢下定論,他在這後續還有發一篇文(連結已失效)講後續,但也一樣沒有技術層面的內容。

就很多層面來說,此部落格的文很多記述上我覺得是有很多地方需要討論的,除本部流以外的東西也都跳過技術層面去論述,無法信服的東西其實很多,如果照單全收他寫的內容將會是有問題的。但他這篇文跟後續的一系列文的確點出一些有趣的地方,讓我很清楚地可以區分出沖繩首里手小林流跟少林寺流與松林流的基本差別。

糸洲的經歷


而到這個月初我入手了前面說的横山和正先生寫的『瞬撃の哲理 沖縄空手の学び方』一書,『第9章 平安的深度』一章中又提到了這件事情。這章主要以糸洲和「平安」型的歷史與技術面去講解練習「平安」型的意義,以下直接往『糸洲安恒的武人像』一節看。

大多數的人都會採用這樣的系譜去看待首里手:

  • 佐久川寬賀(1786~1867*有各種版本)
    • 松村宗棍(1809~1899*有各種版本)
      • 糸洲安恒(1831~1915)

從松村先生轉換到糸洲先生的這個時期,也是很多沖繩空手(首里手)名人輩出的時期,諸如:安里安恒、本部朝基、屋部憲通、喜屋武朝徳父子等。

在松村先生去世後,其高徒陸續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其中,本部朝基先生與屋部憲通先生兩人又有繼續跟隨過糸洲先生的紀錄在,雖然糸洲先生有年齡差距30歲的師兄身分在,但兩人卻留有沒有強烈的表現出贊同他的言論。

像本部朝基先生的『私の唐手術』除了記述松村先生批判龜小型一事,還有寫松村先生對其徒.糸洲先生有這樣的評語「動作遲鈍(動きが鈍重)」。原文畢竟是接近古文的現代語,以下粗略翻譯:

「糸洲先生最初是在松村先生底下學習,但糸洲先生動作實在遲鈍而不得松村先生喜愛。不管如何苦練都不得重要的師傅關注,最後只好跑去跟那霸的長濱先生練。...(略,描述長濱先生收了糸洲,以及長濱先生是在那時有名且熱心修練的人)
與松村先生相反,此時的糸洲先生完全專注在打出力量、讓身體變得堅硬。
長濱先生臨死之際叫了身為高徒的糸洲先生到他的枕頭邊,留下遺言:...(略,古文無法看全懂)今後請繼續跟松村研究(速度方面的課題)」

而屋部憲通先生在大正4年3月14日,刊載於琉球新報的『如鋼鐵般的拳頭 老練熟達的名人』一篇文提到:

「(糸洲)翁初時向松村翁學習,但之後有很多年都是受那霸叫長濱之人的感化。翁的流派可說是那霸六分首里四分。」

從以上的記述,加一些糸洲先生本人留下的言論與其他人對他的評價去看的話,糸洲先生的體格是矮小肥胖型的厚重身材。而與安里安恒先生所謂將「手腳當作劍去想」,糸洲先生則是有「即使被打被踢都不痛的話就是好」的概念上之差異。(*1)

*1 這裡可以看出船越義珍先生真正的師傅應該是安里安恒先生而非糸洲安恒先生。

這之後糸洲先生將那霸手的要素取入後,從原本松村先生柔軟且快手的風格,向動作力量強大改變去。另外,據說原本松村先生的武術指導方針也跟現今沖縄空手道的「以型為中心」的鍛鍊法有差異,松村先生是將大半的時間花費在速度上的應用訓練。(*2)由此横山和正先生認為,果然糸洲先生的空手與松村先生門下是沒有那麼緊密的,而沖縄空手「以型為中心」的鍛鍊法也被說是從糸洲先生時代開始。

*2 也不是不練型,只是大概就如同屋部憲通先生說的那樣,只會專注打三四個型而已接著就是專研其中的應用。

結尾


我個人是覺得,區分那霸手、首里手跟泊手是怎樣的風格是件很沒有意義的事情,因為實質上那只是以一個地理位置作簡略區隔罷了。

同一個地區有很多不同的師傅在,更別提這之間互相拜師在當時似乎也不是什麼大事。諸如文中提到的糸洲先生拜松村先生、那霸的長濱先生,本部朝基先生也是先後拜松村先生、糸洲先生、泊手的松茂良興作先生為師,甚至泊手的影響還遠遠大於前兩者。

就算時間拉到了二戰前後的沖繩,也有一心流開祖拜師長順先生,跟小林流究道館初代館主比嘉佑直先生受新里仁安先生影響,取剛柔流元素而做出不同程度改變的例子在。互相融合不是什麼了不起罕見的事情,只是要經得起考驗就又不是那麼容易做到。

所以要說現在「首里手=松村之手」,很明顯是有問題的。同樣的例子看「那霸手=東恩納寬量之手」,也是一樣有問題,那只是那霸手流傳到現代只有一支剛柔流還顯見於世,不代表當初那霸手就只有東恩納寬量先生一人。同時代除了糸洲先生的師傅長濱先生外,尚有已移居日本本土的湖城流,而湖城流的基礎要說跟剛柔流有什麼相似,還不如說他們更接近現在的首里手,與通說那霸手的特徵可說大相逕庭,由此可見一些通說的特徵也不是完全符合事實的。

真的要作出區別的話,還是要看師承。沖繩現今所謂的維護傳統,維護的是師傅的東西,更精確的說,是師傅傳下來的型,這點是無庸置疑的。


---
20251005(日)重新編排文章內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