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恩納先生的說法,「制引戦」一樣是由流祖長順先生之師.東恩納寬量先生從中國帶回的9個型之一,為現今剛柔流第4個開手型。
沖繩空手型初次在文獻中出現的紀錄是在琉球王國末期的1860年代,在1926年由本部朝基寫的『沖縄拳法唐手術 組手篇』有如下的記述:「古來琉球練習的(型),有サンチン(三戰, Sanchin)、五十四步、セーサン(十三, Seisan)、セーユンチン(制引戦, Seiyunchin)、ナイハンチ(內步進, Naihanchi)(三段)、パッサイ(拔塞, Passai)(大)(小)、チントー(鎮鬪, Chinto)、ワンシュー(汪湒, Wanshu)、ローハイ(鶩牌, Rohai)、公相君」,其後並說三戰、五十四步、十三、制引戦與一百零八在中國也很常見。
![]() |
1926年由本部朝基寫的『沖縄拳法唐手術 組手篇』 來源: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22034 |
![]() |
原文第六頁 |
本部朝基的說法極有可能是受當代的時代背景影響而產生的,因為現在中國並沒有一個型叫做Seiyunchin,更別說動作編成一樣的東西存在,可以確定的只有這個型在文獻初次出現就是在1926年的『沖縄拳法唐手術 組手篇』裡。而在1935年由糸東流流祖.摩文仁賢和先生與仲宗根源和共同寫的『攻防自在護身拳法 空手道入門』一書裡面,則是以「セーェンチン(Seienchin)」去記載。
![]() |
1935年出版的『攻防自在護身拳法 空手道入門』 是以「セーェンチン(Seienchin)」記載的 |
這個型在二戰結束前的日本本土有另外一個稱呼,叫做「征遠鎮」,反映當時後的軍國主義背景,有些沖繩剛柔流會派至今也使用這個漢字寫法,如:明武館。